
搜索引擎的大数据时代_数据分析师
近日百度和药监局达成战略合作,百度将使用药监局的的药品数据为人们提供用药相关的查询。百度为这批数据付出的代价并未提及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,药监局虽然是要造福于民,但是这批数据显然不会白给。这意味着搜索引擎为数据买单的时代已经到来。笔者今天想谈谈关于搜索和数据关系的一些看法。注意,大数据离我们太远,这不是谈大数据。
360与即刻此前已达成战略合作,共同运营食品安全和曝光栏栏目外,且360将与即刻共享药监局的数据。再前,360搜索引擎通过云云搜索接入了微博搜索结果,再之前,Google购买Twitter数据以提供Twitter搜索结果。
谷歌不作恶,干的事情是“整合全球信息,使人人皆可访问并从中受益”和“加速信息流动”。百度简单可依赖,干的事情是“让人们最便捷地获取信息,找到所求”。不同的表示,搜索引擎本质却是一致的:帮助人们找到想要的信息。伴随着社会化和移动互联网的浪潮,网络上的数据爆炸式的增长。如何应对这些爆炸的数据,既是搜索引擎面临的挑战,也是搜索引擎们的机遇。
具体分析如下:
一、比暗网更暗的大数据网
聚合所有网络上的信息,一直是有抱负的搜索引擎的梦想,但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。
94年Dr.Jill Ellsworth便提出”暗网“的概念。指存储在网络数据库里、不能通过超链接访问,不属于那些可以被标准搜索引擎索引的表面网络。暗网的规模也远超我们的想象,据科学家研究,人类信息只有不到1%的实现了WEB化,而WEB化的网页中,搜索引擎能抓取的大概为1%500。
不能抓取的既有网站本身非主观的问题(不符合网页规范,对搜素引擎不友好等),也有网站本身的主观屏蔽的问题,如淘宝、优酷等网站屏蔽百度的爬虫既是这类。搜索引擎在解决这两类问题上已经做过很多努力。包括爬虫爬取技术的优化、合法SEO的推动以及类似百度阿拉丁计划。
百度的阿拉丁计划通过提供接口的方式,第三方网站主动接入自己的结构化数据,用户在搜索时即可在结果前面看到这些信息。百度期望阿拉丁灯神可以“照亮”暗网。与此类似的计划还有Google的OneBox,360的oneBox(360这名字取的)。但在暗网的问题还未解决之际,一个更暗的网已经到来。
1、越来越多的私有化的WEB化数据。
电商网站、BBS、知乎问答、互动百科、豆瓣电影等内容便是属于此类。垂直网站在达到一定规模后,拥有与搜索引擎博弈的能力时,便可屏蔽搜索引擎的爬虫,将自己的数据“私有化“。垂直网站提供的搜索功能,可以用个性化的搜索功能和独有的挖掘能力,提供更好的搜索体验。甚至上升为垂直搜索引擎,如知乎搜索。另外一种垂直搜索引擎即是综合其他垂直的结构化数据,提供搜索服务,如去哪儿、一淘。
笔者相信随着WEB的发展,垂直搜索是未来搜索引擎细分的一个方向,且将对传统搜索引擎构成威胁。类似手机上浏览器和原生APP之间的关系:浏览器和APP流量对半分。我们把传统搜索引擎如百度看成这一个浏览器,那么垂直搜索引擎便是APP。垂直搜索引擎也如APP一样正在滋长壮大。且他们具有的核心优势都是:个性化VS统一的优势。
如果说WEB数据私有化使前面提到的“WEB化的信息,能抓取:不能抓取的约为1:500”这个比率发生变化。下面要谈的将影响“不到1%的信息WEB化”的1%。
2、巨量增长的没有WEB化的数据。
随着10多年的发展,PC互联网已积累大量的数据;而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下,APP、云应用、社交和物联网让数据爆炸式增长。对搜索引擎来说,这些数据几乎都是不可见的。
人工整理的数据:
药监局的数据就是例子。这类数据集中存在于政府部门、机构组织和一些企业手里。他们手里即掌握着民众关心的权威民生数据,又暂时没有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站开放出来。与此类似的拥有数据的还有交通部门、环保部门、旅游局、卫生局、教育局等民众关注的各个领域。经过十多年的信息化建设,这些数据想必已经达到可观的量级。
另外,“我查查”的条形码数据也可归为此类。我查查团队创业初期,数百人团队在全国商场收集商品条形码数据。我查查有一定规模后,用户才主动为其添加条形码数据。
社交产生的数据:
这里的社交网络不仅仅指微博或人人网。QQ聊天也是一种社交。邮件也是一种社交。虎嗅网也是一种社交。甚至短信通信也是一种社交。我们不妨将这称为“暗社交”。这些社交过程又产生了大量的信息,尤其是分享行为。一定程度上部分社交网站的数据是WEB化的,但是它们是封闭的。这部分数据正在巨量增长,而搜索引擎对他们无能为力。Facebook可以通过Graph Search搜索自己的数据,微博有微博搜索,人人的,以及“暗社交”的数据,谁来搜索?
APP产生的数据:
搜狗王小川曾经抛出过“WEB已死”的说法。移动互联网已经不再是由WEB通过超链接互相连接的网络。APP之间通过接口互相链接,APP上的不同用户通过QQ好友关系、微信圈、微博关注关系、手机号码等方式互相链接。而传统搜索引擎正是基于超链接的。带来的问题实际问题就是,搜素引擎如何搜索啪啪等APP的数据?
个人云应用产生的数据:
个人云应用主要是解决多屏同步的问题。这让更多用户选择将数据保存在云端。在不同设备上账号认证后下载并使用这些数据。这类应用除了同步通讯录、收藏夹这类私密性强的数据外,还有印象笔记、网易云阅读等类型的大文本数据。个人云应用将越来越多。若干年后,笔者认为OFFICE提供云同步功能也不是没可能。这些数据,搜索引擎无能为力。
物联网产生的数据:
车联网、监控录像、电子抄表、水文监测等物联网应用每时每刻也在产生大量的数据。这个行业还没爆发。爆发的时候,应用也不会局限与此。互联网链接网页,移动互联网链接天下芸芸众生,而物联网,链接天下万物。现在中国的手机用户数突破11亿。芸芸众生基本已连起来。不过相比11亿,物联网用户数则是一个惊人的量级。这些“用户”也将产生大量的数据。这些数据将来是否要被人类搜索,以什么形式搜索,搜索的结果是什么?
二、大数据如何流动
百度的阿拉丁计划曾经一度拥有吸收结构化数据的魔力,众多结构化数据如天气预报、图书信息等都主动去接入百度框计算。以便从百度获取流量和用户。垂直网站们也一度通过SEO提升百度排名。而这个形势正在逆转。结构化数据不再主动流到百度。垂直网站们趋于将这些数据私有化,或者有限地开放给部分搜索引擎。
云云搜索由雄心勃勃的Google工程师出来创立,最初立意于做社交搜索。此时FACEBOOK的GraphSearch还不为大家所知。但是云云搜索现在走向了为新浪、即刻等公司提供搜索技术服务的方向。云云搜索之所以在自己的社交搜索上没有起色,归根结底就是从搜索切入社交是痴人说梦,因为没有用户,就没有社交,也就没有社交搜素依赖的数据。云云需要的社交数据在微博。所以,云云投奔微博而去。
百度搜索做了10多年,在如何吸引用户登录上做出很多努力,但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账号体系。Google煞费苦心的GooglePlus也无法撼动Facebook在社交网络的地位。同类的例子还有BING。2012年10月沈向阳接受采访时说BING战略是社交搜索、实体搜索(移动搜索)和地图。而现在,BING中国主要方向已变为英文搜索。
1、远离搜索引擎的数据
搜索需要的大数据掌握在谁手里呢?垂直网站正将其数据私有化,社交网站天生私有化,云应用提供商替保存着用户的私有数据,APP的数据因为没有WEB化也是私有化的,当然还有一部分数据掌握在政府、组织、普通企业手里。
数据一度主动流向搜素引擎,而现在结构化的数据,尤其是有价值的结构化数据正在慢慢远离搜索引擎,流向一个私有的领地。这将产生数据的滚雪球效应:有数据的地方,数据会越来越多;没有数据的地方,必须为获得数据付出比蜘蛛爬取更多的代价。
2、搜索引擎将退化,或者改变位置?
传统综合搜索引擎接下来要解决的不是“加速信息流动”,因为很多信息都够不着。这也更加突出Google+以及gmail等可以收集数据的应用对Google未来的意义。或许未来的搜素引擎,百度这种传统的网页搜索引擎将退化为“垂直网页搜索引擎”。因为网页数据只是网络数据的一部分,一小部分。这里再次借用王小川的话“WEB已死”。
当然,还有一种可能是搜索引擎仍然可以够着这些数据,有偿获取。其在生态圈中的位置的变化。搜索吃了免费数据10多年,接下来,搜索引擎要更多地为数据买单。药监局只是一个开始。
三、大数据对搜索的价值
人类已经到了离开信息不能活的地步。数据大爆炸,按照达尔文生物进化论,人类的信息吸收、筛选和处理的能力应该也会进化。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并不会退化,反而会更加饥渴。而搜索引擎需要解决的问题,不再是帮助人们从海量信息里面找到结果。而是,在海量结果里面找到唯一。快速找到准确的答案比找到更多的答案更重要。
1、结构化数据对搜索的价值。
结构化数据和网页数据相比,更能满足第一点:找准唯一答案。网页分析是靠文本匹配。结构化数据的分析即支持内容提供者的主动接入,也支持搜索引擎的个性化精准分析。这两种方式都会增加内容提供者或者搜索引擎的成本,但是付出带来的回报是用户快速得到准确的唯一的答案。
2、大数据挖掘是搜索引擎的机会。
不再仅仅是加速信息流动,如果只做第一点提的结构化数据接入和展示又太简单。搜素引擎要做什么呢?帮助人类做人脑不能做的事情:数据挖掘。即从海量数据中挖掘价值。人们都说大数据是一座金矿。但是如何从这座金矿中淘金,人们即没找到方法,也没找到工具。
搜索引擎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在文本分析、关系发掘、图谱构造、用户语义理解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积累。这些技术是大数据挖掘依赖的基本技术。咱们会叫它挖掘引擎。而将挖掘和传统搜索结合起来,通过挖掘响应用户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搜索需求,或许咱们可以叫其“推荐引擎”。
豆瓣和一些电商网站早已进行这方面的探索。豆瓣因为最初便将“推荐”作为其核心功能之一,已有一些成型的成果。或许,我们撇开豆瓣的UGC模式,其搜索+推荐的模式值得关注:豆瓣专注文化产品,其早已悄然上线“发现喜欢的东西”,可以点评、分享和推荐任何“东西”,任何“物”。现在属于低调的实验性产品,但我认为这可能是豆瓣将来的爆发点,这个将来很远,因为豆瓣很“慢”。
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
若不方便扫码,搜微信号:CDAshujufenxi
Excel 数据聚类分析:从操作实践到业务价值挖掘 在数据分析场景中,聚类分析作为 “无监督分组” 的核心工具,能从杂乱数据中挖 ...
2025-09-10统计模型的核心目的:从数据解读到决策支撑的价值导向 统计模型作为数据分析的核心工具,并非简单的 “公式堆砌”,而是围绕特定 ...
2025-09-10CDA 数据分析师:商业数据分析实践的落地者与价值创造者 商业数据分析的价值,最终要在 “实践” 中体现 —— 脱离业务场景的分 ...
2025-09-10机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关键:从业务到落地的全流程解析 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浪潮中,机器学习作为核心工具,已广泛应用于 ...
2025-09-09SPSS 编码状态区域中 Unicode 的功能与价值解析 在 SPSS(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,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...
2025-09-09CDA 数据分析师:驾驭商业数据分析流程的核心力量 在商业决策从 “经验驱动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转型的过程中,商业数据分析总体 ...
2025-09-09R 语言:数据科学与科研领域的核心工具及优势解析 一、引言 在数据驱动决策的时代,无论是科研人员验证实验假设(如前文中的 T ...
2025-09-08T 检验在假设检验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、引言 在科研数据分析、医学实验验证、经济指标对比等领域,常常需要判断 “样本间的差异是 ...
2025-09-08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“用数据说话” 已从企业的 “加分项” 变为 “生存必需”。然而,零散的数据分析无法持续为业务赋能 ...
2025-09-08随机森林算法的核心特点:原理、优势与应用解析 在机器学习领域,随机森林(Random Forest)作为集成学习(Ensemble Learning) ...
2025-09-05Excel 区域名定义:从基础到进阶的高效应用指南 在 Excel 数据处理中,频繁引用单元格区域(如A2:A100、B3:D20)不仅容易出错, ...
2025-09-05CDA 数据分析师:以六大分析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业务的核心能力 在数据驱动决策成为企业共识的当下,CDA(Certified Data Analyst) ...
2025-09-05SQL 日期截取:从基础方法到业务实战的全维度解析 在数据处理与业务分析中,日期数据是连接 “业务行为” 与 “时间维度” 的核 ...
2025-09-04在卷积神经网络(CNN)的发展历程中,解决 “梯度消失”“特征复用不足”“模型参数冗余” 一直是核心命题。2017 年提出的密集连 ...
2025-09-04CDA 数据分析师:驾驭数据范式,释放数据价值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,数据已成为企业核心生产要素。而 CDA(Certified ...
2025-09-04K-Means 聚类:无监督学习中数据分群的核心算法 在数据分析领域,当我们面对海量无标签数据(如用户行为记录、商品属性数据、图 ...
2025-09-03特征值、特征向量与主成分:数据降维背后的线性代数逻辑 在机器学习、数据分析与信号处理领域,“降维” 是破解高维数据复杂性的 ...
2025-09-03CDA 数据分析师与数据分析:解锁数据价值的关键 在数字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,数据已成为企业核心资产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。无 ...
2025-09-03解析 loss.backward ():深度学习中梯度汇总与同步的自动触发核心 在深度学习模型训练流程中,loss.backward()是连接 “前向计算 ...
2025-09-02要解答 “画 K-S 图时横轴是等距还是等频” 的问题,需先明确 K-S 图的核心用途(检验样本分布与理论分布的一致性),再结合横轴 ...
2025-09-0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