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线电话:13121318867

登录
首页大数据时代CDA 数据分析师:可视化驱动的数据探索与统计分析实战指南
CDA 数据分析师:可视化驱动的数据探索与统计分析实战指南
2025-10-24
收藏

在数据决策链条中,“统计分析” 是挖掘数据规律的核心,“可视化” 是呈现规律的桥梁 ——CDA(Certified Data Analyst)数据分析师的核心能力,正是通过 “统计分析拆解数据逻辑,可视化直观呈现结论”,让隐藏在数据中的业务洞察从 “抽象数字” 变为 “可落地的决策依据”。本文聚焦 CDA 分析师如何结合可视化与统计分析开展数据探索,覆盖核心方法、实操流程与实战案例,助力高效挖掘数据价值。

一、核心认知:可视化、统计分析与 CDA 分析师的协同关系

(一)三者的本质与协同逻辑

  • 统计分析:通过数值计算(如均值、方差假设检验)量化数据特征与关联,回答 “数据是什么规律”(如 “电商用户平均客单价 300 元,复购用户客单价是新用户的 1.8 倍”);

  • 可视化:将统计结果转化为图表(如柱状图箱线图),降低理解门槛,回答 “规律如何直观呈现”(如用对比柱状图展示复购 / 新用户客单价差异);

  • CDA 分析师的角色:不是 “工具使用者”,而是 “业务翻译者”—— 先明确 “分析用户复购率下降原因” 等业务需求,再选择 “用方差分析定位客单价差异,用折线图展示复购趋势” 的组合方案,最终输出可落地的结论。

(二)CDA 分析师与普通分析的核心差异

对比维度 普通分析 CDA 分析师分析
分析逻辑 先画图表再凑结论(如盲目用饼图展示所有分类) 先定业务目标→选统计方法→配可视化(如分析客群差异,先做 t 检验→再用箱线图呈现)
可视化目的 追求 “美观”(如用 3D 饼图展示简单分类) 追求 “传递信息”(如用箱线图突出极端值,用热力图展示相关性强弱)
统计深度 仅做描述性统计(如只算均值,不做显著性检验) 结合推断性统计(如用假设检验判断 “新老用户客单价差异是否显著”)
业务关联 脱离业务(如统计 “用户身高” 与电商消费的关系) 紧扣业务(如统计 “用户近 30 天消费频次” 与复购率的关联)

二、CDA 分析师必备:统计分析核心方法(附可视化落地)

统计分析按 “探索深度” 分为描述性统计(概括数据特征)与推断性统计(验证数据假设),CDA 分析师需根据业务需求选择,并搭配适配可视化图表。

(一)描述性统计:概括数据核心特征

适用于 “初步了解数据分布、定位关键指标”(如 “电商 10 月销售数据的核心特征是什么”),核心方法与可视化搭配如下:

1. 集中趋势(均值 / 中位数 / 众数)

  • 核心逻辑:反映数据 “中心位置”,均值易受极端值影响,中位数更稳健;

  • 适用场景:描述核心指标水平(如 “用户平均客单价”“最常见支付方式”);

  • 可视化选择柱状图(对比均值与中位数)、饼图(展示众数对应的分类分布)。

代码实现: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  # 解决中文显示问题

# 1. 加载数据并计算集中趋势(以电商用户消费数据为例)

df = pd.read_csv("电商用户消费数据.csv")

mean_amount = df["客单价"].mean()  # 均值:320元(易受极端值影响)

median_amount = df["客单价"].median()  # 中位数:280元(更稳健)

mode_payment = df["支付方式"].mode()[0]  # 众数:微信支付(最常见分类)

# 2. 可视化呈现:1行2列子图(客单价集中趋势+支付方式分布)

fig, (ax1, ax2) = plt.subplots(1, 2, figsize=(12, 4))

# 子图1:柱状图对比均值与中位数

ax1.bar(["均值""中位数"], [mean_amount, median_amount], color=["#1f77b4""#ff7f0e"])

ax1.set_title("用户客单价集中趋势")

ax1.set_ylabel("金额(元)")

# 子图2:饼图展示支付方式分布(突出众数)

payment_count = df["支付方式"].value_counts()

ax2.pie(payment_count.values, labels=payment_count.index, autopct="%1.1f%%")

ax2.set_title(f"用户支付方式分布(众数:{mode_payment})")

plt.tight_layout()  # 调整子图间距

plt.show()

2. 离散程度(方差 / 标准差 / 四分位距)

  • 核心逻辑:反映数据 “波动范围”,标准差越大,数据越分散;四分位距可排除极端值干扰;

  • 适用场景:分析指标稳定性(如 “不同门店日销售额的波动差异”);

  • 可视化选择箱线图(直观展示四分位距、中位数与极端值)。

代码实现:

import seaborn as sns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加载数据并计算离散程度(以门店日销售额为例)

df = pd.read_csv("门店销售数据.csv")

# 按门店分组,计算标准差(整体波动)与四分位距(排除极端值后的波动)

store_sales = df.groupby("门店ID")["日销售额"].agg(

   标准差="std",

   四分位数=lambda x: x.quantile([0.25, 0.75])  # 计算25%与75%分位数

).reset_index()

# 推导四分位距(Q3-Q1)

store_sales["四分位距"] = store_sales["四分位数"].apply(lambda x: x[0.75] - x[0.25])

# 2. 可视化呈现:箱线图展示各门店销售额分布

plt.figure(figsize=(10, 6))

sns.boxplot(x="门店ID", y="日销售额", data=df, palette="Set2")

plt.title("各门店日销售额分布(箱线图:展示四分位距与极端值)")

plt.xlabel("门店ID")

plt.ylabel("日销售额(元)")

plt.xticks(rotation=45)  # 旋转x轴标签,避免重叠

plt.show()

3. 分布特征(频率分布 / 偏度)

  • 核心逻辑:反映数据 “分布形态”,如正态分布(对称)、右偏分布(长尾在右,少数大额值拉高均值);

  • 适用场景:定位数据规律(如 “订单金额是否呈右偏分布”“用户年龄是否集中在 25-35 岁”);

  • 可视化选择直方图 + 核密度图(展示频率分布与分布趋势)。

代码实现:

import seaborn as sns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加载数据并分析分布特征(以订单金额为例)

df = pd.read_csv("电商订单数据.csv")

# 计算偏度:>0为右偏,=0为对称,<0为左偏

skewness = df["订单金额"].skew()  # 结果:2.3(明显右偏,少数大额订单拉高均值)

# 2. 可视化呈现:直方图+核密度图

plt.figure(figsize=(10, 6))

直方图:展示频率分布,bins=30控制区间数量

sns.histplot(df["订单金额"], kde=True, bins=30, color="#2ca02c", edgecolor="black")

# 添加均值与中位数参考线(突出右偏特征

plt.axvline(df["订单金额"].mean(), color="red", linestyle="-", label=f"均值:{df['订单金额'].mean():.0f}元")

plt.axvline(df["订单金额"].median(), color="orange", linestyle="--", label=f"中位数:{df['订单金额'].median():.0f}元")

plt.title(f"订单金额分布(偏度={skewness:.2f},右偏分布)")

plt.xlabel("订单金额(元)")

plt.ylabel("订单数")

plt.legend()

plt.show()

(二)推断性统计:验证数据假设

适用于 “验证业务假设是否成立”(如 “‘周末促销’是否真的提升了销售额”“‘新用户’与‘复购用户’的客单价差异是否显著”),核心方法与可视化搭配如下:

1. 假设检验(t 检验)

  • 核心逻辑:验证 “两组独立样本的均值差异是否显著”(如 “新用户 vs 复购用户的客单价”),通过 p 值判断:p<0.05 表示差异显著,p≥0.05 表示差异由随机波动导致;

  • 适用场景:两组样本对比(如 “促销组 vs 非促销组销售额差异”“A/B 测试两组效果差异”);

  • 可视化选择:小提琴图(展示两组数据的分布密度与中位数,突出差异)。

代码实现:

from scipy import stats

import seaborn as sns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加载数据并执行t检验(以新老用户客单价对比为例)

df = pd.read_csv("电商用户消费数据.csv")

# 拆分两组样本:新用户vs复购用户

new_user_amount = df[df["用户类型"] == "新用户"]["客单价"]

repeat_user_amount = df[df["用户类型"] == "复购用户"]["客单价"]

# 独立样本t检验(equal_var=False:不假设两组方差相等)

t_stat, p_value = stats.ttest_ind(repeat_user_amount, new_user_amount, equal_var=False)

# 2. 输出统计结果

print(f"t统计量:{t_stat:.2f},p值:{p_value:.3f}")

print("结论:" + ("新老用户客单价差异显著(p<0.05)" if p_value < 0.05 else "新老用户客单价差异不显著(p≥0.05)"))

# 3. 可视化呈现:小提琴图对比两组分布

plt.figure(figsize=(8, 6))

sns.violinplot(x="用户类型", y="客单价", data=df, palette=["#ff9999""#66b3ff"])

plt.title(f"新用户vs复购用户客单价分布(t检验:p={p_value:.3f})")

plt.xlabel("用户类型")

plt.ylabel("客单价(元)")

plt.show()

2. 相关性分析(皮尔逊 / 斯皮尔曼)

  • 核心逻辑:衡量 “两个数值变量的关联强度与方向”:皮尔逊相关系数适用于线性关系(取值 - 1~1,绝对值越大关联越强),斯皮尔曼适用于非线性关系;

  • 适用场景:分析变量关联(如 “消费频次与复购率的关系”“广告投入与销售额的关系”);

  • 可视化选择散点图 + 回归线(直观展示变量关联趋势)。

代码实现:

from scipy import stats

import seaborn as sns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加载数据并执行相关性分析(以消费频次与复购率为例)

df = pd.read_csv("电商用户行为数据.csv")

# 皮尔逊相关系数:验证线性关联,输出(相关系数,p值)

corr_coef, p_value = stats.pearsonr(df["近30天消费频次"], df["复购率"])

# 2. 输出统计结果

print(f"皮尔逊相关系数:{corr_coef:.2f},p值:{p_value:.3f}")

print("结论:" + ("消费频次与复购率呈显著线性关联(p<0.05)" if p_value < 0.001 else "无显著线性关联(p≥0.05)"))

# 3. 可视化呈现:散点图+回归线

plt.figure(figsize=(10, 6))

散点图:每个点代表一个用户,alpha=0.6避免点重叠

sns.regplot(

   x="近30天消费频次",

   y="复购率",

   data=df,

   color="#8c564b",

   line_kws={"color":"red"},  # 回归线颜色

   scatter_kws={"alpha":0.6}  # 散点透明度

)

plt.title(f"消费频次与复购率相关性(r={corr_coef:.2f},p<0.001)")

plt.xlabel("近30天消费频次")

plt.ylabel("复购率(%)")

plt.show()

3. 方差分析(ANOVA)

  • 核心逻辑:验证 “三组及以上样本的均值差异是否显著”(如 “3 个门店的销售额是否有差异”),通过 F 统计量与 p 值判断:p<0.05 表示至少两组存在显著差异;

  • 适用场景:多组样本对比(如 “不同促销活动的效果差异”“不同城市的用户活跃度差异”);

  • 可视化选择柱状图 + 误差线(展示各组均值与标准差,突出组间差异)。

代码实现:

from scipy import stats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加载数据并执行方差分析(以3个门店销售额对比为例)

df = pd.read_csv("门店销售数据.csv")

# 拆分三组样本:3个门店的日销售额

store1_sales = df[df["门店ID"] == "门店1"]["日销售额"]

store2_sales = df[df["门店ID"] == "门店2"]["日销售额"]

store3_sales = df[df["门店ID"] == "门店3"]["日销售额"]

# 单因素方差分析(ANOVA)

f_stat, p_value = stats.f_oneway(store1_sales, store2_sales, store3_sales)

# 2. 输出统计结果

print(f"F统计量:{f_stat:.2f},p值:{p_value:.3f}")

print("结论:" + ("3个门店销售额存在显著差异(p<0.05)" if p_value < 0.05 else "3个门店销售额无显著差异(p≥0.05)"))

# 3. 可视化呈现:柱状图+误差线(误差线=标准差

# 计算各组均值与标准差

store_metrics = df.groupby("门店ID")["日销售额"].agg(均值="mean"标准差="std").reset_index()

plt.figure(figsize=(10, 6))

柱状图:capsize=5控制误差线帽宽

plt.bar(

   store_metrics["门店ID"],

   store_metrics["均值"],

   yerr=store_metrics["标准差"],

   capsize=5,

   color="#e377c2",

   edgecolor="black"

)

plt.title(f"3个门店日销售额对比(ANOVA:p={p_value:.3f})")

plt.xlabel("门店ID")

plt.ylabel("日销售额均值(元)")

plt.show()

三、CDA 分析师数据探索全流程:可视化 + 统计分析协同落地

CDA 分析师的探索流程不是 “随机画图表”,而是 “业务目标→数据加载→统计分析→可视化验证→结论输出” 的闭环,每一步均需紧扣业务需求。

(一)步骤 1:明确业务目标(避免无意义探索)

核心是 “将模糊需求转化为可分析的问题”,例如:

  • 业务需求:“分析电商 10 月女装销售额下降原因”;

  • 转化为分析问题:

    ① 10 月女装销售额的时间趋势是否有明显下滑?

    ② 不同城市 / 子品类的销售额差异是否显著?

    ③ 客单价或下单用户数的下降是否是主因?

(二)步骤 2:数据加载与预处理(确保数据可用)

先对原始数据做基础清洗,处理缺失值、格式转换与字段衍生,为后续分析做准备。

代码实现: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# 1. 加载原始数据(10月女装销售数据)

df = pd.read_csv("10月女装销售数据.csv")

# 2. 预处理:处理缺失值与格式转换

df["销售日期"] = pd.to_datetime(df["销售日期"])  # 转换为datetime格式(便于按时间聚合)

df["销售额"] = df["销售额"].fillna(0)  # 销售额缺失值用0填充(无销售记录视为0)

# 3. 衍生关键字段(支撑后续分析)

df["子品类"] = df["商品ID"].str[:2]  # 从商品ID提取子品类(如“LT”代表连衣裙,“WT”代表卫衣)

# 按城市等级分类(支撑城市差异分析)

city_level_map = {"北京":"一线""上海":"一线""杭州":"新一线""成都":"新一线""武汉":"新一线"}

df["城市级别"] = df["城市"].map(city_level_map).fillna("其他")

# 查看预处理后的数据结构

print("预处理后数据前5行:")

print(df[["销售日期""城市""城市级别""商品ID""子品类""销售额""用户ID"]].head())

(三)步骤 3:统计分析 + 可视化验证(拆解问题)

针对步骤 1 提出的分析问题,逐一用 “统计分析量化规律 + 可视化直观呈现” 的方式验证。

问题 1:10 月女装销售额趋势是否下滑?

  • 统计逻辑:按日聚合销售额,计算环比增长率(反映每日相对前一天的变化);

  • 可视化逻辑:用双轴图同时展示 “日销售额”(绝对值)与 “环比增长率”(变化趋势),突出下滑节点。

代码实现: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统计:按日聚合销售额并计算环比增长率

daily_sales = df.groupby("销售日期")["销售额"].sum().reset_index()

daily_sales["环比增长率(%)"] = daily_sales["销售额"].pct_change() * 100  # 环比=(今日-昨日)/昨日*100

# 2. 可视化:双轴图展示趋势

plt.figure(figsize=(12, 6))

ax1 = plt.gca()  # 主坐标轴(销售额)

ax2 = ax1.twinx()  # 次坐标轴(环比增长率)

# 主坐标轴:日销售额折线

ax1.plot(daily_sales["销售日期"], daily_sales["销售额"], color="#1f77b4", label="日销售额")

ax1.set_xlabel("销售日期")

ax1.set_ylabel("日销售额(元)", color="#1f77b4")

ax1.tick_params(axis="y", labelcolor="#1f77b4")  # 主坐标轴标签颜色

ax1.grid(False)  # 隐藏主坐标轴网格

# 次坐标轴:环比增长率折线

ax2.plot(daily_sales["销售日期"], daily_sales["环比增长率(%)"], color="#ff7f0e", label="环比增长率")

ax2.axhline(y=0, color="gray", linestyle="--")  # 添加0轴参考线(区分增长/下降)

ax2.set_ylabel("环比增长率(%)", color="#ff7f0e")

ax2.tick_params(axis="y", labelcolor="#ff7f0e")  # 次坐标轴标签颜色

# 添加图例(合并两个坐标轴的图例)

lines1, labels1 = ax1.get_legend_handles_labels()

lines2, labels2 = ax2.get_legend_handles_labels()

ax1.legend(lines1 + lines2, labels1 + labels2, loc="upper right")

plt.title("10月女装日销售额趋势(10月15日后环比持续负增长)")

plt.xticks(rotation=45)

plt.tight_layout()

plt.show()

问题 2:不同城市级别的销售额差异是否显著?

  • 统计逻辑:用方差分析(ANOVA)验证 “一线城市” 与 “新一线城市” 的销售额差异是否显著;

  • 可视化逻辑:用箱线图展示两组城市的销售额分布,突出中位数、四分位距与极端值差异。

代码实现:

from scipy import stats

import seaborn as sns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统计:ANOVA检验城市级别差异

# 筛选核心城市级别样本(排除“其他”类别)

core_city_df = df[df["城市级别"].isin(["一线""新一线"])]

# 拆分两组样本:一线城市vs新一线城市销售额

first_tier_sales = core_city_df[core_city_df["城市级别"] == "一线"]["销售额"]

new_first_tier_sales = core_city_df[core_city_df["城市级别"] == "新一线"]["销售额"]

# 执行ANOVA检验

f_stat, p_value = stats.f_oneway(first_tier_sales, new_first_tier_sales)

# 2. 输出统计结论

print(f"ANOVA检验结果:F={f_stat:.2f},p={p_value:.3f}")

print("城市级别差异结论:" + ("一线城市销售额显著高于新一线城市(p<0.05)" if p_value < 0.05 else "无显著差异(p≥0.05)"))

# 3. 可视化:箱线图对比两组分布

plt.figure(figsize=(8, 6))

sns.boxplot(x="城市级别", y="销售额", data=core_city_df, palette=["#2ca02c""#d62728"])

plt.title(f"一线vs新一线城市女装销售额对比(ANOVA:p={p_value:.3f})")

plt.xlabel("城市级别")

plt.ylabel("销售额(元)")

plt.show()

问题 3:销售额下降的主因是客单价还是下单用户数?

  • 统计逻辑:按日计算 “客单价”(销售额 / 下单用户数),对比 “销售额”“客单价”“下单用户数” 的环比变化,定位主因;

  • 可视化逻辑:用分组柱状图展示三者的环比增长率,直观对比变化趋势。

代码实现:

import pandas as pd

import matplotlib.pyplot as plt

plt.rcParams['font.sans-serif'] = ['SimHei']

# 1. 统计:按日计算核心指标及环比变化

daily_metrics = df.groupby("销售日期").agg(

   销售额=("销售额""sum"),

   下单用户数=("用户ID""nunique")  # nunique():统计不重复用户数

).reset_index()

# 计算客单价(销售额/下单用户数)

daily_metrics["客单价"] = daily_metrics["销售额"] / daily_metrics["下单用户数"]

# 计算三者的环比增长率

for col in ["销售额""下单用户数""客单价"]:

   daily_metrics[f"{col}环比(%)"] = daily_metrics[col].pct_change() * 100

# 2. 聚焦下滑时段(10月15日后)

decline_period = daily_metrics[daily_metrics["销售日期"] >= "2024-10-15"].reset_index(drop=True)

# 3. 可视化:分组柱状图对比环比变化

plt.figure(figsize=(12, 6))

x = range(len(decline_period))  # x轴位置

width = 0.25  柱状图宽度

# 绘制三组柱状图(错开x轴位置,避免重叠)

plt.bar(

   [i - width for i in x],

   decline_period["销售额环比(%)"],

   width,

   label="销售额环比",

   color="#1f77b4"

)

plt.bar(

   x,

   decline_period["下单用户数环比(%)"],

   width,

   label="下单用户数环比",

   color="#ff7f0e"

)

plt.bar(

   [i + width for i in x],

   decline_period["客单价环比(%)"],

   width,

   label="客单价环比",

   color="#2ca02c"

)

# 添加参考线与标签

plt.axhline(y=0, color="gray", linestyle="--")  # 0轴参考线

plt.xlabel("日期")

plt.ylabel("环比增长率(%)")

plt.title("10月15日后销售额下降主因:下单用户数环比持续负增长(客单价相对稳定)")

# x轴标签:格式化为“月-日”

plt.xticks(x, [d.strftime("%m-%d"for d in decline_period["销售日期"]], rotation=45)

plt.legend()

plt.tight_layout()

plt.show()

(四)步骤 4:输出业务结论(关联落地动作)

基于上述分析,输出可直接指导业务的结论,避免纯数据描述:

  1. 趋势问题:10 月女装销售额自 15 日后环比持续负增长(日均降幅 8%-12%),需重点关注该时段的外部因素(如竞品促销、物流延迟);

  2. 城市差异:一线城市销售额显著高于新一线城市(p=0.003),建议加大新一线城市的推广力度(如投放本地生活平台广告、开展线下快闪活动);

  3. 下降主因:下单用户数减少是销售额下降的核心(用户数环比降幅 15%-20%),客单价相对稳定(环比波动 ±3%),建议开展 “新用户拉新活动”(如新用户满 199 减 50 券、老带新返现)。

四、常见误区与规避策略(CDA 分析师避坑指南)

(一)误区 1:过度依赖可视化,忽视统计显著性

表现:用柱状图看到 “促销组销售额高于非促销组”,直接结论 “促销有效”,未做 t 检验验证(可能是随机波动导致的短期差异);

规避策略:可视化仅作为 “初步判断工具”,所有组间差异结论需通过推断性统计(t 检验 / ANOVA)验证,p<0.05 再下结论。

(二)误区 2:选错可视化图表,误导结论

表现:用饼图展示 “10 个门店的销售额占比”(分类过多,扇区过小难以区分);用折线图展示 “不同支付方式的订单数”(分类型数据用折线图无意义);

规避策略:按 “数据类型 + 分析目标” 选图表:

数据类型 分析目标 推荐图表
数值型(时间序列) 趋势变化 折线图面积图
分类型 占比分布 饼图(分类≤5 个)、环形图
分类型 组间对比 柱状图箱线图
两个数值型 关联关系 散点图热力图

(三)误区 3:统计分析脱离业务,为分析而分析

表现:统计 “用户身高” 与 “女装消费金额” 的相关性(r=0.1,无业务意义),浪费时间;

规避策略:每一步分析前先问自己两个问题:① 这个统计结果能回答什么业务问题?② 结论能指导什么具体动作?(如 “消费频次与复购率的相关性” 可指导用户分层运营)。

(四)误区 4:忽视数据分布,误用统计方法

表现:对 “右偏分布的订单金额” 用均值描述集中趋势(均值 320 元,中位数 280 元,均值被少数大额订单拉高,无法反映多数用户的真实消费能力);

规避策略:先通过直方图 + 偏度计算判断数据分布:

  • 正态分布(偏度≈0):用 “均值” 描述集中趋势;

  • 右偏 / 左偏分布(偏度≠0):用 “中位数” 描述集中趋势,避免极端值干扰。

五、结语

对 CDA 数据分析师而言,“可视化” 与 “统计分析” 不是孤立的工具,而是 “科学验证 + 高效传递” 的组合拳 —— 统计分析确保结论的 “严谨性”,避免主观臆断;可视化确保结论的 “易懂性”,让非技术背景的业务人员也能快速理解。

在业务决策中,“数据好看” 远不如 “结论有用”。CDA 分析师需始终以 “业务目标” 为核心,用统计分析拆解数据逻辑,用可视化传递关键信息,最终输出 “能落地、可验证” 的结论(如 “开展新用户满减活动”“加大新一线城市推广”),这才是数据探索统计分析的最终价值。

推荐学习书籍 《CDA一级教材》适合CDA一级考生备考,也适合业务及数据分析岗位的从业者提升自我。完整电子版已上线CDA网校,累计已有10万+在读~ !

免费加入阅读:https://edu.cda.cn/goods/show/3151?targetId=5147&preview=0

数据分析师资讯
更多

OK
客服在线
立即咨询
客服在线
立即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