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线电话:13121318867

登录
首页大数据时代【CDA干货】Excel 能做聚类分析吗?基础方法、进阶技巧与场景边界
【CDA干货】Excel 能做聚类分析吗?基础方法、进阶技巧与场景边界
2025-09-29
收藏

Excel 能做聚类分析吗?基础方法、进阶技巧与场景边界

在数据分析领域,聚类分析是 “无监督学习” 的核心技术 —— 无需预设分类标签,通过数据自身的相似性将样本划分为若干组(聚类),广泛用于客户分群、产品归类、异常识别等场景。提及聚类分析,多数人会首先想到 Python(scikit-learn)、R(cluster 包)等专业工具,但对 “Excel 能否做聚类” 存在疑问。

答案是:Excel 可以实现基础聚类分析,但仅适用于小数据量、低复杂度场景。它没有内置 “一键聚类” 的算法(如 K-means、层次聚类),但可通过 “数据分组 + 可视化 + 函数计算” 的组合方式,完成简单的聚类需求(如客户消费分层、产品属性归类);对于复杂场景(如高维数据、动态聚类数调整),则需借助 Power Query 或 VBA 扩展能力,且仍无法替代专业工具。本文将从基础到进阶,拆解 Excel 实现聚类的具体方法、实战案例与适用边界。

一、先明确:Excel 聚类的核心定位 ——“基础探索性分析”

在深入方法前,需先厘清 Excel 在聚类分析中的角色:它不是为聚类设计的专业工具,而是通过 “现有功能组合” 满足 “轻量、快速、可视化” 的聚类需求,核心定位是 **“探索性聚类”**—— 帮助用户在正式用专业工具建模前,快速观察数据分布、划分初步分组,而非完成高精度、大规模的聚类任务。

Excel 聚类的适用场景与不适用场景对比:

适用场景 不适用场景
数据量≤1 万条(超过易卡顿) 数据量≥10 万条(性能瓶颈明显)
聚类维度≤3 个(如 “消费金额 + 购买频次”) 聚类维度≥5 个(高维数据处理能力弱)
聚类目标:简单分组(如 3-5 个聚类 聚类目标:复杂分组(如 10 + 个聚类
需求:快速出结果 + 可视化展示 需求:高精度聚类 + 算法调优(如 K 值优化)
用户:无编程基础,仅会 Excel 操作 用户:需批量处理、自动化聚类流程

二、Excel 基础聚类方法:3 种适合新手的操作(无需编程)

对于无编程基础、数据量较小(如 1000 条以内)的用户,可通过 “数据透视表分组”“条件格式可视化”“函数相似度计算” 三种方法实现基础聚类,操作门槛低,结果直观。

1. 方法 1:数据透视表 + 手动分组 —— 基于 “已知特征相似性” 聚类

这是最基础的聚类思路:通过数据透视表对 “关键特征” 进行汇总,再根据特征值范围手动划分聚类,适合 “基于业务经验的规则化聚类”(如客户消费分层)。

实战案例:电商客户消费数据聚类(分 “高 / 中 / 低” 消费群)

假设我们有 1000 条客户数据,包含 “客户 ID、消费金额(元)、购买频次(次 / 月)、最近消费时间(天前)”,需按 “消费能力” 聚类

操作步骤:

  1. 数据预处理:确保数据无缺失值(如用=IF(ISBLANK(A2),"未知",A2)填充缺失客户 ID);

  2. 用数据透视表汇总核心特征

  • 插入数据透视表,将 “客户 ID” 拖至 “行”,“消费金额”“购买频次” 拖至 “值”(均选 “平均值”);

  • 得到 “每个客户的平均消费金额、平均购买频次” 汇总表;

  1. 手动设定聚类规则(基于业务经验)
  • 高消费群:平均消费金额≥5000 元 购买频次≥5 次 / 月;

  • 中消费群:1000 元≤平均消费金额<5000 元 2 次 / 月≤购买频次<5 次 / 月;

  • 低消费群:平均消费金额<1000 元 购买频次<2 次 / 月;

  1. 添加 “聚类标签” 列
  • 透视表旁插入 “聚类标签” 列,用IF函数实现自动分组:
=IF(AND(B2>=5000,C2>=5),"高消费群",IF(AND(B2>=1000,B2<5000,C2>=2,C2<5),"中消费群","低消费群"))
  • 其中 B2 = 平均消费金额,C2 = 平均购买频次;
  1. 可视化聚类结果
  • 插入 “散点图”,X 轴 = 购买频次,Y 轴 = 消费金额,按 “聚类标签” 设置数据点颜色(高消费群 = 红色,中 = 蓝色,低 = 灰色),直观展示聚类分布。

优势与局限:

  • 优势:完全基于业务规则,结果可解释性强,适合需 “业务主导” 的聚类(如按公司定价策略分层);

  • 局限:依赖人工设定规则,无 “数据驱动的相似性计算”,无法处理无明确规则的场景(如用户行为聚类)。

2. 方法 2:条件格式 + 散点图 —— 基于 “数值相似性” 可视化聚类

聚类维度为 2 个(如 “身高 + 体重”“广告投入 + 销售额”)时,可通过 “散点图 + 条件格式” 直观观察数据密集区域,手动划分聚类,核心是 “通过可视化发现数据自然分组”。

实战案例:产品属性聚类(按 “价格 + 销量” 分 “畅销高价 / 畅销低价 / 滞销”)

假设我们有 50 款产品数据,包含 “产品 ID、单价(元)、月销量(件)”,需按 “价格 - 销量” 关系聚类

操作步骤:

  1. 数据整理:删除销量为 0 的异常产品,确保 “单价”“销量” 为数值型;

  2. 插入散点图

  • 选中 “单价”“月销量” 两列数据,插入 “带平滑线的散点图”;

  • 设置 X 轴 = 单价,Y 轴 = 月销量,添加数据标签(显示产品 ID);

  1. 用条件格式标记密集区域
  • 观察散点图,发现 3 个密集区域:

    • 区域 1(畅销高价):单价≥200 元,月销量≥1000 件;

    • 区域 2(畅销低价):单价<200 元,月销量≥1000 件;

    • 区域 3(滞销):月销量<500 件;

  • 选中数据区域,用 “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” 标记:

    • 畅销高价:单价≥200 且销量≥1000 → 填充红色;

    • 畅销低价:单价<200 且销量≥1000 → 填充蓝色;

    • 滞销:销量<500 → 填充灰色;

  1. 添加聚类标签:用IF函数自动生成标签,与方法 1 步骤 4 类似。

优势与局限:

  • 优势:可视化强,能直观发现数据自然分组,适合 “探索性聚类”(如初步观察产品分布);

  • 局限:仅支持 2 维数据(多维度无法在散点图展示),依赖人工判断密集区域,主观性强。

3. 方法 3:函数计算相似度 —— 基于 “距离公式” 划分聚类

聚类的核心是 “计算样本间相似度”(如欧几里得距离、曼哈顿距离),Excel 可通过内置函数手动计算相似度,再根据距离阈值划分聚类,适合 “小样本、高精度” 的简单聚类

核心原理:欧几里得距离(衡量 2 个样本的相似度)

对于 2 个样本 A(x1,y1)和 B(x2,y2),欧几里得距离越小,相似度越高,公式为:

在 Excel 中可通过SQRTPOWER函数实现:

=SQRT(POWER(x1-x2,2)+POWER(y1-y2,2))

实战案例:用户行为聚类(按 “登录次数 + 互动时长” 分相似用户)

假设我们有 50 个用户的 “日登录次数”“日互动时长(分钟)” 数据,需将相似度高的用户归为一类:

操作步骤:

  1. 选择 “基准样本”:从 50 个用户中选 3 个代表性样本(如登录次数最高、互动时长最长、中等水平)作为聚类中心;
  • 基准 1(高活跃):登录 10 次 / 天,互动 60 分钟 / 天;

  • 基准 2(中活跃):登录 5 次 / 天,互动 30 分钟 / 天;

  • 基准 3(低活跃):登录 2 次 / 天,互动 10 分钟 / 天;

  1. 计算每个用户到基准的距离
  • 在数据旁插入 3 列 “到基准 1 距离”“到基准 2 距离”“到基准 3 距离”,输入公式:
# 到基准1的距离(A2=登录次数,B2=互动时长)

=SQRT(POWER(A2-10,2)+POWER(B2-60,2))
  • 同理计算到基准 2(5,30)、基准 3(2,10)的距离;
  1. 划分聚类
  • 插入 “聚类标签” 列,用MIN函数找到每个用户距离最近的基准,标记对应聚类
=IF(MIN(C2,D2,E2)=C2,"高活跃群",IF(MIN(C2,D2,E2)=D2,"中活跃群","低活跃群"))
  • 其中 C2 = 到基准 1 距离,D2 = 到基准 2 距离,E2 = 到基准 3 距离;
  1. 验证聚类效果:用方法 2 的散点图可视化,按聚类标签着色,观察是否符合预期。

优势与局限:

  • 优势:引入 “数据驱动的相似度计算”,比手动规则更客观,适合小样本的精细聚类

  • 局限:需手动选择基准样本(聚类中心),无法自动优化聚类数,计算量大(1 万条数据需手动拉公式)。

三、Excel 进阶聚类方法:2 种扩展方案(Power Query/VBA)

当数据量稍大(1 万条以内)或需自动化聚类流程时,可通过 Power Query(数据清洗 + 批量分组)或 VBA(编写简化聚类算法)提升效率,接近 “半自动化” 聚类

1. 方法 4:Power Query + 动态分组 —— 批量处理多维度数据

Power Query 的核心优势是 “批量数据清洗 + 动态分组”,可先对多维度特征做标准化(消除量纲影响,如将 “消费金额” 从 “元” 转为 “0-1 标准化值”),再按分组规则批量生成聚类标签,适合 “多维度、需重复执行” 的聚类场景。

实战案例:多维度客户聚类(消费金额 + 购买频次 + 复购率)

假设我们有 8000 条客户数据,需按 3 个维度聚类,步骤如下:

操作步骤:

  1. 数据导入 Power Query
  • 选中数据区域,点击【数据】→【从表格 / 区域】,进入 Power Query 编辑器;
  1. 特征标准化(消除量纲)
  • 对 “消费金额(A 列)”“购买频次(B 列)”“复购率(C 列)” 做 0-1 标准化(公式:(原值 - 最小值)/(最大值 - 最小值)),添加 3 列标准化特征
// 消费金额标准化

= ( [消费金额] - List.Min(#"更改的类型"[消费金额]) ) / ( List.Max(#"更改的类型"[消费金额]) - List.Min(#"更改的类型"[消费金额]) )
  • 同理生成 “购买频次标准化”“复购率标准化” 列;
  1. 计算 “综合得分”(多维度合并)
  • 添加 “综合得分” 列,按业务权重计算(如消费金额占 50%,购买频次 30%,复购率 20%):
= [消费金额标准化]*0.5 + [购买频次标准化]*0.3 + [复购率标准化]*0.2
  1. 动态分组(按综合得分)
  • 点击【添加列】→【条件列】,设置分组规则:

    • 综合得分≥0.8 → “高价值客户”;

    • 0.5≤综合得分<0.8 → “中价值客户”;

    • 综合得分<0.5 → “低价值客户”;

  1. 加载数据并可视化
  • 点击【关闭并上载】,将带聚类标签的数据加载到 Excel,用 “三维散点图”(X = 消费金额,Y = 购买频次,Z = 复购率)展示聚类结果。

优势与局限:

  • 优势:支持多维度标准化,分组规则可动态修改(如调整综合得分阈值),适合需重复执行的聚类(如每月客户分层);

  • 局限:仍需手动设定分组规则,无法自动优化聚类数,高维数据(≥5 维)处理仍繁琐。

2. 方法 5:VBA 编写简化 K-means—— 实现 “半自动化” 聚类

K-means 是最常用的聚类算法,Excel 无内置,但可通过 VBA 编写简化版(仅支持 2-3 维数据、固定 K 值),实现 “自动计算聚类中心 + 样本分配”,适合有一定 VBA 基础的用户。

核心逻辑(简化 K-means):

  1. 手动指定 K 值(如 K=3);

  2. 随机选择 K 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;

  3. 计算每个样本到 K 个中心的欧几里得距离,分配到最近的聚类

  4. 重新计算每个聚类的 “中心”(样本特征均值);

  5. 重复步骤 3-4,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变化或达到迭代次数(如 10 次)。

VBA 代码片段(2 维数据聚类,K=3):

Sub SimpleKMeans()

   Dim ws As Worksheet

   Set ws = ThisWorkbook.Sheets("数据"' 数据所在工作表

   Dim lastRow As Integer

   lastRow = ws.Cells(ws.Rows.Count, 1).End(xlUp).Row '
 最后一行数据



   ' 1. 定义K值、特征列(X=B列,Y=C列)

   Dim K As Integer: K = 3

   Dim iter As Integer: iter = 10 '
 迭代次数

   Dim centerX(1 To 3) As Double, centerY(1 To 3) As Double 聚类中心



   '
 2. 随机选择初始中心(从第2行到lastRow行)

   Randomize

   For i = 1 To K

       centerX(i) = ws.Cells(Int((lastRow - 2 + 1) * Rnd + 2), 2)

       centerY(i) = ws.Cells(Int((lastRow - 2 + 1) * Rnd + 2), 3)

   Next i



   ' 3. 迭代计算聚类

   For j = 1 To iter

       '
 计算每个样本到中心的距离,分配聚类

       For i = 2 To lastRow

           Dim dist(1 To 3) As Double

           ' 欧几里得距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dist(1) = Sqr((ws.Cells(i, 2) - centerX(1)) ^ 2 + (ws.Cells(i, 3) - centerY(1)) ^ 2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dist(2) = Sqr((ws.Cells(i, 2) - centerX(2)) ^ 2 + (ws.Cells(i, 3) - centerY(2)) ^ 2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dist(3) = Sqr((ws.Cells(i, 2) - centerX(3)) ^ 2 + (ws.Cells(i, 3) - centerY(3)) ^ 2)

         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'
 分配到距离最近的聚类

           ws.Cells(i, 4) = WorksheetFunction.Match(WorksheetFunction.Min(dist), dist, 0)

       Next i



       ' 4. 更新聚类中心(计算每个聚类的均值)

       For c = 1 To K

           Dim sumX As Double, sumY As Double, count As Integer

           sumX = 0: sumY = 0: count = 0

           For i = 2 To lastRow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If ws.Cells(i, 4) = c Then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sumX = sumX + ws.Cells(i, 2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sumY = sumY + ws.Cells(i, 3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ount = count + 1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End If

           Next i

           '
 避免除以0(无样本分配的情况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If count > 0 Then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enterX(c) = sumX / count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centerY(c) = sumY / count

           End If

       Next c

   Next j



   MsgBox "K-means聚类完成!聚类结果在D列(1-3代表3个聚类)"

End Sub

操作步骤:

  1. 将数据放在 “数据” 工作表,X 特征(如购买频次)在 B 列,Y 特征(如消费金额)在 C 列;

  2. Alt+F11打开 VBA 编辑器,插入 “模块”,粘贴上述代码;

  3. 运行宏(F5),聚类结果会自动写入 D 列(1 = 聚类 1,2 = 聚类 2,3 = 聚类 3);

  4. 散点图可视化,按 D 列着色,观察聚类效果。

优势与局限:

  • 优势:实现 “数据驱动的自动聚类”,无需手动设定规则,适合小样本的 K-means 基础需求;

  • 局限:VBA 代码需手动调试(如 K 值、迭代次数),不支持高维数据,无聚类质量评估(如轮廓系数)。

四、Excel 聚类的核心局限:为什么无法替代专业工具?

尽管 Excel 能实现基础聚类,但与 Python(scikit-learn)、R(cluster 包)、SPSS 等专业工具相比,存在 4 个核心局限,决定了它仅能作为 “探索性工具”,而非 “生产级工具”:

1. 性能瓶颈:数据量与维度受限

  • Excel 单工作表最大支持 1048576 行数据,但聚类时超过 1 万行就会出现卡顿(如函数计算、散点图渲染延迟);

  • 专业工具支持百万级数据(如 Python 用 Pandas 处理 100 万条数据仅需几秒),且能高效处理高维数据(如 10 + 个特征)。

2. 算法能力弱:无内置聚类算法,调优困难

  • Excel 无 “一键 K-means / 层次聚类” 功能,需手动实现或依赖 VBA(仅能写简化版);

  • 专业工具内置多种聚类算法(K-means、DBSCAN、层次聚类),且支持自动调优(如用肘部法则选 K 值、轮廓系数评估聚类质量)。

3. 自动化与复用性差

  • Excel 聚类需手动操作步骤(如拉公式、调整散点图),无法批量处理多批数据(如每天自动聚类当日客户数据);

  • 专业工具可编写脚本(如 Python 脚本),实现 “数据导入→聚类→结果输出” 全自动化,支持定时执行。

4. 可视化能力单一

五、场景化选择建议:Excel vs 专业工具

根据数据量、聚类需求、用户能力,可按以下原则选择工具:

场景类型 推荐工具 核心理由
小数据(≤1 万条)+ 简单聚类(3-5 组)+ 无编程基础 Excel 操作门槛低,快速出结果,满足临时探索需求
中数据(1 万 - 10 万条)+ 多维度(3-5 维)+ 基础编程能力 Python(scikit-learn) 性能适中,算法丰富,代码易上手(有现成库)
大数据(≥10 万条)+ 复杂聚类(10 + 组)+ 专业需求 Python/R/SPSS 支持高维数据、自动化流程、高精度调优
需定期自动化聚类(如每日 / 每周) Python(脚本 + 定时任务) 可批量执行,结果可对接报表(如 Power BI)

六、总结:Excel 聚类 ——“够用就好” 的轻量选择

Excel 能做聚类分析,但它的价值不在于 “替代专业工具”,而在于 “满足轻量、快速、无编程门槛的聚类需求”:对电商运营来说,用 Excel 快速将客户分为高 / 中 / 低消费群,支撑促销策略;对产品经理来说,用 Excel 按 “价格 - 销量” 聚类产品,初步判断产品定位 —— 这些场景下,Excel 的 “便捷性” 远大于 “功能局限性”。

若你的需求超出 “小数据、简单聚类” 范畴,不必强求用 Excel 实现复杂聚类,转而选择 Python(scikit-learn)等专业工具,既能提升效率,又能保证聚类质量。毕竟,数据分析的核心是 “用合适的工具解决问题”,而非 “用单一工具硬扛所有需求”。

推荐学习书籍 《CDA一级教材》适合CDA一级考生备考,也适合业务及数据分析岗位的从业者提升自我。完整电子版已上线CDA网校,累计已有10万+在读~ !

免费加入阅读:https://edu.cda.cn/goods/show/3151?targetId=5147&preview=0

数据分析师资讯
更多

OK
客服在线
立即咨询
客服在线
立即咨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