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举例讲解Python中的死锁、可重入锁和互斥锁
一、死锁
简单来说,死锁是一个资源被多次调用,而多次调用方都未能释放该资源就会造成死锁,这里结合例子说明下两种常见的死锁情况。
1、迭代死锁
该情况是一个线程“迭代”请求同一个资源,直接就会造成死锁:
import threading
import time
class MyThread(threading.Thread):
def run(self):
global num
time.sleep(1)
if mutex.acquire(1):
num = num+1
msg = self.name+' set num to '+str(num)
print msg
mutex.acquire()
mutex.release()
mutex.release()
num = 0
mutex = threading.Lock()
def test():
for i in range(5):
t = MyThread()
t.start()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test()
上例中,在run函数的if判断中第一次请求资源,请求后还未 release ,再次acquire,最终无法释放,造成死锁。这里例子中通过将print下面的两行注释掉就可以正常执行了 ,除此之外也可以通过可重入锁解决,后面会提到。
2、互相调用死锁
上例中的死锁是在同一个def函数内多次调用造成的,另一种情况是两个函数中都会调用相同的资源,互相等待对方结束的情况。如果两个线程分别占有一部分资源并且同时等待对方的资源,就会造成死锁。
import threading
import time
class MyThread(threading.Thread):
def do1(self):
global resA, resB
if mutexA.acquire():
msg = self.name+' got resA'
print msg
if mutexB.acquire(1):
msg = self.name+' got resB'
print msg
mutexB.release()
mutexA.release()
def do2(self):
global resA, resB
if mutexB.acquire():
msg = self.name+' got resB'
print msg
if mutexA.acquire(1):
msg = self.name+' got resA'
print msg
mutexA.release()
mutexB.release()
def run(self):
self.do1()
self.do2()
resA = 0
resB = 0
mutexA = threading.Lock()
mutexB = threading.Lock()
def test():
for i in range(5):
t = MyThread()
t.start()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test()
这个死锁的示例稍微有点复杂。具体可以理下。
二、可重入锁
为了支持在同一线程中多次请求同一资源,python提供了“可重入锁”:threading.RLock。RLock内部维护着一个Lock和一个counter变量,counter记录了acquire的次数,从而使得资源可以被多次require。直到一个线程所有的acquire都被release,其他的线程才能获得资源。这里以例1为例,如果使用RLock代替Lock,则不会发生死锁:
import threading
import time
class MyThread(threading.Thread):
def run(self):
global num
time.sleep(1)
if mutex.acquire(1):
num = num+1
msg = self.name+' set num to '+str(num)
print msg
mutex.acquire()
mutex.release()
mutex.release()
num = 0
mutex = threading.RLock()
def test():
for i in range(5):
t = MyThread()
t.start()
if __name__ == '__main__':
test()
和上面那个例子的不同之处在于threading.Lock()换成了threading.RLock() 。
三、互斥锁
python threading模块有两类锁:互斥锁(threading.Lock )和可重用锁(threading.RLock)。两者的用法基本相同,具体如下:
lock = threading.Lock()
lock.acquire()
dosomething……
lock.release()
RLock的用法是将threading.Lock()修改为threading.RLock()。便于理解,先来段代码:
[root@361way lock]# cat lock1.py
#!/usr/bin/env python
# coding=utf-8
import threading # 导入threading模块
import time # 导入time模块
class mythread(threading.Thread): # 通过继承创建类
def __init__(self,threadname): # 初始化方法
# 调用父类的初始化方法
threading.Thread.__init__(self,name = threadname)
def run(self): # 重载run方法
global x # 使用global表明x为全局变量
for i in range(3):
x = x + 1
time.sleep(5) # 调用sleep函数,让线程休眠5秒
print x
tl = [] # 定义列表
for i in range(10):
t = mythread(str(i)) # 类实例化
tl.append(t) # 将类对象添加到列表中
x=0 # 将x赋值为0
for i in tl:
i.start()
这里执行的结果和想想的不同,结果如下:
[root@361way lock]# python lock1.py
30
30
30
30
30
30
30
30
30
30
为什么结果都是30呢?关键在于global 行和 time.sleep行。
1、由于x是一个全局变量,所以每次循环后 x 的值都是执行后的结果值;
2、由于该代码是多线程的操作,所以在sleep 等待的时候,之前已经执行完成的线程会在这等待,而后续的进程在等待的5秒这段时间也执行完成 ,等待print。同样由于global 的原理,x被重新斌值。所以打印出的结果全是30 ;
3、便于理解,可以尝试将sleep等注释,你再看下结果,就会发现有不同。
在实际应用中,如抓取程序等,也会出现类似于sleep等待的情况。在前后调用有顺序或打印有输出的时候,就会现并发竞争,造成结果或输出紊乱。这里就引入了锁的概念,上面的代码修改下,如下:
[root@361way lock]# cat lock2.py
#!/usr/bin/env python
# coding=utf-8
import threading # 导入threading模块
import time # 导入time模块
class mythread(threading.Thread): # 通过继承创建类
def __init__(self,threadname): # 初始化方法
threading.Thread.__init__(self,name = threadname)
def run(self): # 重载run方法
global x # 使用global表明x为全局变量
lock.acquire() # 调用lock的acquire方法
for i in range(3):
x = x + 1
time.sleep(5) # 调用sleep函数,让线程休眠5秒
print x
lock.release() # 调用lock的release方法
lock = threading.Lock() # 类实例化
tl = [] # 定义列表
for i in range(10):
t = mythread(str(i)) # 类实例化
tl.append(t) # 将类对象添加到列表中
x=0 # 将x赋值为0
for i in tl:
i.start() # 依次运行线程
执行的结果如下:
[root@361way lock]# python lock2.py
3
6
9
12
15
18
21
24
27
30
加锁的结果会造成阻塞,而且会造成开锁大。会根据顺序由并发的多线程按顺序输出,如果后面的线程执行过快,需要等待前面的进程结束后其才能结束 --- 写的貌似有点像队列的概念了 ,不过在加锁的很多场景下确实可以通过队列去解决。
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
若不方便扫码,搜微信号:CDAshujufenxi
训练与验证损失骤升:机器学习训练中的异常诊断与解决方案 在机器学习模型训练过程中,“损失曲线” 是反映模型学习状态的核心指 ...
2025-09-19解析 DataHub 与 Kafka:数据生态中两类核心工具的差异与协同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的今天,企业对数据的需求已从 “存储” 转向 “ ...
2025-09-19CDA 数据分析师:让统计基本概念成为业务决策的底层逻辑 统计基本概念是商业数据分析的 “基础语言”—— 从描述数据分布的 “均 ...
2025-09-19CDA 数据分析师:表结构数据 “获取 - 加工 - 使用” 全流程的赋能者 表结构数据(如数据库表、Excel 表、CSV 文件)是企业数字 ...
2025-09-19SQL Server 中 CONVERT 函数的日期转换:从基础用法到实战优化 在 SQL Server 的数据处理中,日期格式转换是高频需求 —— 无论 ...
2025-09-18MySQL 大表拆分与关联查询效率:打破 “拆分必慢” 的认知误区 在 MySQL 数据库管理中,“大表” 始终是性能优化绕不开的话题。 ...
2025-09-18DSGE 模型中的 Et:理性预期算子的内涵、作用与应用解析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(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, DSGE)模 ...
2025-09-17Python 提取 TIF 中地名的完整指南 一、先明确:TIF 中的地名有哪两种存在形式? 在开始提取前,需先判断 TIF 文件的类型 —— ...
2025-09-17CDA 数据分析师:解锁表结构数据特征价值的专业核心 表结构数据(以 “行 - 列” 规范存储的结构化数据,如数据库表、Excel 表、 ...
2025-09-17Excel 导入数据含缺失值?详解 dropna 函数的功能与实战应用 在用 Python(如 pandas 库)处理 Excel 数据时,“缺失值” 是高频 ...
2025-09-16深入解析卡方检验与 t 检验:差异、适用场景与实践应用 在数据分析与统计学领域,假设检验是验证研究假设、判断数据差异是否 “ ...
2025-09-16CDA 数据分析师:掌控表格结构数据全功能周期的专业操盘手 表格结构数据(以 “行 - 列” 存储的结构化数据,如 Excel 表、数据 ...
2025-09-16MySQL 执行计划中 rows 数量的准确性解析:原理、影响因素与优化 在 MySQL SQL 调优中,EXPLAIN执行计划是核心工具,而其中的row ...
2025-09-15解析 Python 中 Response 对象的 text 与 content:区别、场景与实践指南 在 Python 进行 HTTP 网络请求开发时(如使用requests ...
2025-09-15CDA 数据分析师:激活表格结构数据价值的核心操盘手 表格结构数据(如 Excel 表格、数据库表)是企业最基础、最核心的数据形态 ...
2025-09-15Python HTTP 请求工具对比:urllib.request 与 requests 的核心差异与选择指南 在 Python 处理 HTTP 请求(如接口调用、数据爬取 ...
2025-09-12解决 pd.read_csv 读取长浮点数据的科学计数法问题 为帮助 Python 数据从业者解决pd.read_csv读取长浮点数据时的科学计数法问题 ...
2025-09-12CDA 数据分析师:业务数据分析步骤的落地者与价值优化者 业务数据分析是企业解决日常运营问题、提升执行效率的核心手段,其价值 ...
2025-09-12用 SQL 验证业务逻辑:从规则拆解到数据把关的实战指南 在业务系统落地过程中,“业务逻辑” 是连接 “需求设计” 与 “用户体验 ...
2025-09-11塔吉特百货孕妇营销案例:数据驱动下的精准零售革命与启示 在零售行业 “流量红利见顶” 的当下,精准营销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方 ...
2025-09-1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