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使用Python进行稳定可靠的文件操作详解
考虑下述Python代码片段。对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某些操作,然后将结果保存回文件中:
看起来很简单吧?可能看起来并不像乍一看这么简单。我在产品服务器中调试应用,经常会出现奇怪的行为。
这是我看过的失效模式的例子:
失控的服务器进程溢出大量日志,磁盘被填满。write()在截断文件之后抛出异常,文件将会变成空的。
应用的几个实例并行执行。在各个实例结束之后,因为混合了多个实例的输出,文件内容最终变成了天书。
在完成了写操作之后,应用会触发一些后续操作。几秒钟后断电。在我们重启了服务器之后,我们再一次看到了旧的文件内容。已经传递给其它应用的数据与我们在文件中看到的不再一致。
下面没有什么新的内容。本文的目的是为在系统编程方面缺少经验的Python开发者提供常见的方法和技术。我将会提供代码例子,使得开发者可以很容易的将这些方法应用到自己的代码中。
“可靠性”意味着什么?
广义的讲,可靠性意味着在所有规定的条件下操作都能执行它所需的函数。至于文件的操作,这个函数就是创建,替换或者追加文件的内容的问题。这里可以从数据库理论上获得灵感。经典的事务模型的ACID性质作为指导来提高可靠性。
开始之前,让我们先看看我们的例子怎样和ACID4个性质扯上关系:
原子性(Atomicity)要求这个事务要么完全成功,要么完全失败。在上面的实例中,磁盘满了可能导致部分内容写入文件。另外,如果正当在写入内容时其它程序又在读取文件,它们可能获得是部分完成的版本,甚至会导致写错误
一致性(Consistency)
表示操作必须从系统的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。一致性可以分为两部分:内部和外部一致性。内部一致性是指文件的数据结构是一致的。外部一致性是指文件的内容与它相关的数据是相符合的。在这个例子中,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应用,所以很难推断是否符合一致性。但是因为一致性需要原子性,我们至少可以说没有保证内部一致性。
隔离性(Isolation)如果在并发的执行事务中,多个相同的事务导致了不同的结果,就违反了隔离性。很明显上面的代码对操作失败或者其它隔离性失败都没有保护。
持久性(Durability)意味着改变是持久不变的。在我们告诉用户成功之前,我们必须确保我们的数据存储是可靠的并且不只是一个写缓存。上面的代码已经成功写入数据的前提是假设我们调用write()函数,磁盘I/O就立即执行。但是POSIX标准是不保证这个假设的。
尽可能使用数据库系统
如果我们能够获得ACID 四个性质,那么我们增加可靠性方面取得了长远发展。但是这需要很大的编码功劳。为什么重复发明轮子?大多数数据库系统已经有ACID事务了。
可靠性数据存储已经是一个已解决的问题。如果你需要可靠性存储,请使用数据库。很可能,没有几十年的功夫,你自己解决这方面的能力没有那些已经专注这方面好些年的人好。如果你不想安装一个大数据库服务器,那么你可以使用sqlite,它具有ACID事务,很小,免费的,而且它包含在Python的标准库中。
文章本该在这里就结束的,但是还有一些有根有据的原因,就是不使用数据。它们通常是文件格式或者文件位置约束。这两个在数据库系统中都不好控制。理由如下:
我们必须处理其它应用产生的固定格式或者在固定位置的文件,
我们必须为了其它应用的消耗而写文件(和应用了同样的限制条件)
我们的文件必须方便人阅读或者修改。
如果我们自己动手实现可靠的文件更新,那么这里有一些编程技术供参考。下面我将展示四种常见的操作文件更新模式。在那之后,我会讨论采取哪些步骤在每个文件更新模式下满足ACID性质。
文件更新模式
文件可以以多种方式更新,但是我认为至少有四种常见的模式。这四种模式将做为本文剩余部分的基础。
截断-写
这可能是最基本的模式。在下述例子中,假设的域模型代码读数据,执行一些计算,然后以写模式重新打开存在的文件:
此模式的一个变种以读写模式打开文件(Python中的“加”模式),寻找到开始的位置,显式调用truncate(),重写文件内容。
该变种的优势是只打开文件一次,始终保持文件打开。举例来说,这样可以简化加锁。
写-替换
另外一种广泛使用的模式是将新内容写到临时文件,之后替换原始文件:
该方法与截断-写方法相比对错误更具有鲁棒性。请看下面对原子性和一致性的讨论。很多应用使用该方法。
这两个模式很常见,以至于linux内核中的ext4文件系统甚至可以自动检测到这些模式,自动修复一些可靠性缺陷。但是不要依赖这一特性:你并不是总是使用ext4,而且管理员可能会关掉这一特性。
追加
第三种模式就是追加新数据到已存在的文件:
这个模式用来写日志文件和其它累积处理数据的任务。从技术上讲,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极其简单。一个有趣的扩展应用就是常规操作中只通过追加操作更新,然后定期重新整理文件,使之更紧凑。
Spooldir
这里我们将目录做为逻辑数据存储,为每条记录创建新的唯一命名的文件:
该模式与附加模式一样具有累积的特点。一个巨大的优势是我们可以在文件名中放入少量元数据。举例来说,这可以用于传达处理状态的信息。spooldir模式的一个特别巧妙的实现是maildir格式。maildirs使用附加子目录的命名方案,以可靠的、无锁的方式执行更新操作。md和gocept.filestore库为maildir操作提供了方便的封装。
如果你的文件名生成不能保证唯一的结果,甚至有可能要求文件必须实际上是新的。那么调用具有合适标志的低等级os.open():
在以O_EXCL方式打开文件后,我们用os.fdopen将原始的文件描述符转化为普通的Python文件对象。
应用ACID属性到文件更新
下面,我将尝试加强文件更新模式。反过来让我们看看可以做些什么来满足ACID属性。我将会尽可能保持简单,因为我们并不是要写一个完整的数据库系统。请注意本节的材料并不彻底,但是可以为你自己的实验提供一个好的起点。
原子性
写-替换模式提供了原子性,因为底层的os.rename()是原子性的。这意味着在任意给定时间点,进程或者看到旧的文件,或者看到新的文件。该模式对写错误具有天然的鲁棒性:如果写操作触发异常,重命名操作就不会被执行,所有就没有用损坏的新文件覆盖正确的旧文件的风险。
附加模式并不是原子性的,因为有附加不完整记录的风险。但是有个技巧可以使更新具有原子性:为每个写操作标注校验和。之后读日志的时候,忽略所有没有有效校验和的记录。以这种方式,只有完整的记录才会被处理。在下面的例子中,应用做周期性的测量,每次在日志中附加一行JSON记录。我们计算记录的字节表示形式的CRC32校验和,然后附加到同一行:
该例子代码通过每次创建随机值模拟测量。
想要处理这个日志文件,我们每次读一行记录,分离校验和,与读到的记录比较。
现在我们通过截断最后一行模拟被截断的写操作:
当读日志的时候,最后不完整的一行被拒绝:
添加校验和到日志记录的方法被用于大量应用,包括很多数据库系统。
spooldir中的单个文件也可以在每个文件中添加校验和。另外一个可能更简单的方法是借用写-替换模式:首先将文件写到一边,然后移到最终的位置。设计一个保护正在被消费者处理的文件的命名方案。在下面的例子中,所有以.tmp结尾的文件都会被读取程序忽略,因此在写操作的时候可以安全的使用。
最后,截断-写是非原子性的。很遗憾我不能提供满足原子性的变种。在执行完截取操作后,文件是空的,还没有新内容写入。如果并发的程序现在读文件或者有异常发生,程序中止,我们既看不久的版本也看不到新的版本。
一致性
我谈论的关于原子性的大部分内容也可以应用到一致性。实际上,原子性更新是内部一致性的前提条件。外部一致性意味着同步更新几个文件。这不容易做到,锁文件可以用来确保读写访问互不干涉。考虑某目录下的文件需要互相保持一致。常用的模式是指定锁文件,用来控制对整个目录的访问。
写程序的例子:
读程序的例子:
该方法只有控制所有读程序才生效。因为每次只有一个写程序活动(独占锁阻塞所有共享锁),所有该方法的可扩展性有限。
更进一步,我们可以对整个目录应用写-替换模式。这涉及为每次更新创建新的目录,更新完成后改变符合链接。举例来说,镜像应用维护一个包含压缩包和列出了文件名、文件大小和校验和的索引文件的目录。当上流的镜像更新,仅仅隔离地对压缩包和索引文件进项原子性更新是不够的。相反,我们需要同时提供压缩包和索引文件以免校验和不匹配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我们为每次生成维护一个子目录,然后改变符号链接激活该次生成。
新的生成484正在被更新的过程中。当所有压缩包准备好,索引文件更新后,我们可以用一次原子调用os.symlink()来切换current符号链接。其它应用总是或者看到完全旧的或者完全新的生成。读程序需要使用os.chdir()进入current目录,很重要的是不要用完整路径名指定文件。否在当读程序打开current/index.json,然后打开current/a.tgz,但是同时符号链接已经改变时就会出现竞争条件。
隔离性
隔离性意味着对同一文件的并发更新是可串行化的——存在一个串行调度使得实际执行的并行调度返回相同的结果。“真实的”数据库系统使用像MVCC这种高级技术维护可串行性,同时允许高等级的可并行性。回到我们的场景,我们最后使用加锁来串行文件更新。
对截断-写更新进行加锁是容易的。仅仅在所有文件操作前获取一个独占锁就可以。下面的例子代码从文件中读取一个整数,然后递增,最后更新文件:
使用写-替换模式加锁更新就有点儿麻烦啦。像 截断-写那样使用锁可能导致更新冲突。某个幼稚的实现可能看起来像这样
这段代码有什么问题呢?设想两个进程竞争更新某个文件。第一个进程运行在前面,但是第二个进程阻塞在fcntl.flock()调用。当第一个进程替换了文件,释放了锁,现在在第二个进程中打开的文件描述符指向了一个包含旧内容的“幽灵”文件(任意路径名都不可达)。想要避免这个冲突,我们必须检查打开的文件是否与fcntl.flock()返回的相同。所以我写了一个新的LockedOpen上下文管理器来替换内建的open上下文。来确保我们实际打开了正确的文件:
def __init__(self, filename, *args, **kwargs):
self.filename = filename
self.open_args = args
self.open_kwargs = kwargs
self.fileobj = None
def __enter__(self):
f = open(self.filename, *self.open_args, **self.open_kwargs)
while True:
fcntl.flock(f, fcntl.LOCK_EX)
fnew = open(self.filename, *self.open_args, **self.open_kwargs)
if os.path.sameopenfile(f.fileno(), fnew.fileno()):
fnew.close()
break
else:
f.close()
f = fnew
self.fileobj = f
return f
def __exit__(self, _exc_type, _exc_value, _traceback):
self.fileobj.close()
给追加更新上锁如同给截断-写更新上锁一样简单:需要一个排他锁,然后追加就完成了。需要长期运行的会将文件长久的打开的进程,可以在更新时释放锁,让其它进入。
spooldir模式有个很优美的性质就是它不需要任何锁。此外,你建立在使用灵活的命名模式和一个健壮的文件名分代。邮件目录规范就是一个spooldir模式的好例子。它可以很容易的适应其它情况,不仅仅是处理邮件。
持久性
持久性有点特殊,因为它不仅依赖于应用,也与OS和硬件配置有关。理论上来说,我们可以假定,如果数据没有到达持久存储,os.fsync()或os.fdatasync()调用就没有返回结果。在实际情况中,我们有可能会遇到几个问题:我们可能会面对不完整的fsync实现,或者糟糕的磁盘控制器配置,它们都无法提供任何持久化的保证。有一个来自
MySQL 开发者 的讨论对哪里会发生错误进行了详尽的讨论。有些像PostgreSQL 之类的数据库系统,甚至提供了持久化机制的选择
,以便管理员在运行时刻选择最佳的一个。然而不走运的人只能使用os.fsync(),并期待它可以被正确的实现。
通过截断-写模式,在结束写操作以后关闭文件以前,我们需要发送一个同步信号。注意通常这还牵涉到另一个层次的写缓存。glibc 缓存 甚至会在写操作传递到内核以前,在进程内部拦住它。同样为了得到空的glibc缓存,我们需要在同步以前对它flush():
要不,你也可以带参数-u调用Python,以此为所有的文件I/O获得未缓冲的写。
大多数时候相较os.fsync()我更喜欢os.fdatasync(),以此避免同步元数据的更新(所有权、大小、mtime…)。元数据的更新可最终导致磁盘I/O搜索操作,这会使整个过程慢不少。
对写-替换风格更新使用同样的技巧只是成功了一半。我们得确保在代替旧文件之前,新写入文件的内容已经写入了非易失性存储器上了,但是替换操作怎么办?我们不能保证那个目录更新是否执行的刚刚好。在网络上有很多关于怎么让同步目录更新的长篇大论。但是在我们这种情况,旧文件和新文件都在同一个目录下,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解决方案来逃避这个这题。
我们调用底层的os.open()来打开目录(Python自带的open()方法不支持打开目录),然后在目录文件描述符上执行os.fsync()。
对待追加更新和我以及说过的截断-写是相似的。
spooldir模式与写-替换模式同样的目录同步问题。幸运地是,可以使用同样的解决方案:第一步同步文件,然后同步目录。
总结
这使可靠的更新文件成为可能。我已经演示了满足ACID的四大性质。这些展示的实例代码充当一个工具箱。掌握这编程技术最大的满足你的需求。有时,你并不需要满足所有的ACID性质,可能仅仅需要一到两个。我希望这篇文章可以帮助你去做已充分了解的决定,什么该去实现以及什么该舍弃。
数据分析咨询请扫描二维码
若不方便扫码,搜微信号:CDAshujufenxi
Python HTTP 请求工具对比:urllib.request 与 requests 的核心差异与选择指南 在 Python 处理 HTTP 请求(如接口调用、数据爬取 ...
2025-09-12解决 pd.read_csv 读取长浮点数据的科学计数法问题 为帮助 Python 数据从业者解决pd.read_csv读取长浮点数据时的科学计数法问题 ...
2025-09-12CDA 数据分析师:业务数据分析步骤的落地者与价值优化者 业务数据分析是企业解决日常运营问题、提升执行效率的核心手段,其价值 ...
2025-09-12用 SQL 验证业务逻辑:从规则拆解到数据把关的实战指南 在业务系统落地过程中,“业务逻辑” 是连接 “需求设计” 与 “用户体验 ...
2025-09-11塔吉特百货孕妇营销案例:数据驱动下的精准零售革命与启示 在零售行业 “流量红利见顶” 的当下,精准营销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方 ...
2025-09-11CDA 数据分析师与战略 / 业务数据分析:概念辨析与协同价值 在数据驱动决策的体系中,“战略数据分析”“业务数据分析” 是企业 ...
2025-09-11Excel 数据聚类分析:从操作实践到业务价值挖掘 在数据分析场景中,聚类分析作为 “无监督分组” 的核心工具,能从杂乱数据中挖 ...
2025-09-10统计模型的核心目的:从数据解读到决策支撑的价值导向 统计模型作为数据分析的核心工具,并非简单的 “公式堆砌”,而是围绕特定 ...
2025-09-10CDA 数据分析师:商业数据分析实践的落地者与价值创造者 商业数据分析的价值,最终要在 “实践” 中体现 —— 脱离业务场景的分 ...
2025-09-10机器学习解决实际问题的核心关键:从业务到落地的全流程解析 在人工智能技术落地的浪潮中,机器学习作为核心工具,已广泛应用于 ...
2025-09-09SPSS 编码状态区域中 Unicode 的功能与价值解析 在 SPSS(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,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 ...
2025-09-09CDA 数据分析师:驾驭商业数据分析流程的核心力量 在商业决策从 “经验驱动” 向 “数据驱动” 转型的过程中,商业数据分析总体 ...
2025-09-09R 语言:数据科学与科研领域的核心工具及优势解析 一、引言 在数据驱动决策的时代,无论是科研人员验证实验假设(如前文中的 T ...
2025-09-08T 检验在假设检验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、引言 在科研数据分析、医学实验验证、经济指标对比等领域,常常需要判断 “样本间的差异是 ...
2025-09-08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,“用数据说话” 已从企业的 “加分项” 变为 “生存必需”。然而,零散的数据分析无法持续为业务赋能 ...
2025-09-08随机森林算法的核心特点:原理、优势与应用解析 在机器学习领域,随机森林(Random Forest)作为集成学习(Ensemble Learning) ...
2025-09-05Excel 区域名定义:从基础到进阶的高效应用指南 在 Excel 数据处理中,频繁引用单元格区域(如A2:A100、B3:D20)不仅容易出错, ...
2025-09-05CDA 数据分析师:以六大分析方法构建数据驱动业务的核心能力 在数据驱动决策成为企业共识的当下,CDA(Certified Data Analyst) ...
2025-09-05SQL 日期截取:从基础方法到业务实战的全维度解析 在数据处理与业务分析中,日期数据是连接 “业务行为” 与 “时间维度” 的核 ...
2025-09-04在卷积神经网络(CNN)的发展历程中,解决 “梯度消失”“特征复用不足”“模型参数冗余” 一直是核心命题。2017 年提出的密集连 ...
2025-09-04